close

巴比妥的來龍去脈.jpg

簡孝文醫師 撰文

20230622

 

日前新聞接連報導,疑似幼兒園孩童被餵藥,媒體稱疑似的藥物是「巴比妥」。

 

什麼是「巴比妥」?

 

這就要談到失眠。

 

總是有某些人會失眠,因此,歷史上醫學家不斷在找尋能讓人好睡的藥

 

1864德國化學家Adolph von Baeyerurea(尿素)及從蘋果淬煉出來的malonic acid(丙二酸)組合起來,產生了一個新的化學物質,他把它命名為Barbituric acid(巴比妥酸),後來發現沒有什麼藥效,就擱在一旁。

 

直到1903德國科學家Emil Fischer Joseph von Mering再接再厲,修改Barbituric acid (巴比妥酸) 的結構,產生新物質Barbital(巴比妥),他們發現有幫助入睡的效果

 

這是個石破天驚的發明!

 

在往後的100年當中,科學家不斷修改Barbital(巴比妥)的結構,製造出超過2500種的新物質

 

Barbital(巴比妥)的徒子徒孫有好有壞,像之後被濫用的Secobarbital (台灣俗稱為紅中) 以及Amobarbital (台灣俗名為青發),造成全球許多人過量死亡,可能包括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和貓王,所以被台灣政府明定為3級毒品

 

Barbital(巴比妥)的衍生物中約50種有臨床用途,包括安眠、鎮靜、癲癎等,有一定的效果,可惜這類藥物容易上癮,用量會越來越大,是這種藥很大的缺點。

 

因此,大型藥廠持續研發新藥,陸續推出其他種類的安眠及鎮靜藥物,安全性較高,成癮性較低,在1950年代之後,Barbital(巴比妥)這類藥物的用量逐漸減少。

 

少數的Barbital(巴比妥)還在臨床上使用,包括1911年發明的Phenobarbital(苯巴比妥),在台灣市場有單方及複方,「聯合報新聞網」有做整理,表列如下:

government statement.jpg

only contain phenobarbital.jpg

phenobarbital plus other Rx.jpg

我輩醫生又重新複習了這堂課:

藥,恰當處方是藥,不當使用可能是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孝文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