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孝文醫師 撰文
2025年06月09日
如前文所述,中國古代就已經有「胰」這個字眼,只是原先的意義有二,一是夾脊肉,二是豬的臟器。
在歷史的長河中,「胰」是如何轉變為現今的字義呢?
這要從清朝說起。
道光年間有位王清任醫師,他在檢視屍骸時發現有個中醫未曾辨析清楚的臟器,他就用民間稱豬胰臟的俗名「胰子」稱之,另外還取個新名稱「總提」,這些都記錄於他在1830年出版的《醫林改錯》:
總提俗名胰子,其體長於賁門之右、幽門之左,正蓋津門。總提下前連氣府,接小腸,後接提大腸,在胃上後連肝,肝連脊。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陸續來華推廣西學,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翻譯西方著作,包括解剖學的書籍,所以早期解剖學的中譯名詞多由西方傳教士翻譯而來,由於他們各自為政,對中譯名詞缺乏共識,所以譯詞彼此不一致。
合信醫師 (Benjamin Hobson) 是英國傳教士,曾在華多年,但是中文普通,他在1851年將西方解剖書翻譯成中文,書名為《全體新論》,書中將英國人對Pancreas的俗稱Sweetbread直譯成「甜肉」:
「甜肉」者,中土無名,長約五寸,橫貼胃後,如犬舌頭大,向右,尾尖向左,嘗其味甜,故曰甜肉。
自此之後,「甜肉」一詞在中國醫界盛行。
德貞醫師 (John Dudgeon) 也是一位英國傳教士,中文流利,聽說讀寫皆佳,他有看到王清任醫師提過的「胰」這個字,他將西洋解剖書Gray’s Anatomy翻譯成中文,在1886年出版《全體通考》,書中就選擇「胰」來當pancreas的譯名。
此外,日本從17世紀晚期開始接觸西方解剖學,日本醫師杉田玄白翻譯荷蘭文解剖書,於1773年出版《解體新書》,荷蘭語Alvleesklier 是拉丁文的Pancreas,其字根包括「肉」與「腺體」兩個意涵:
Al:all, everything(全部)
Vlees:flesh(肉)
Klier:gland(腺體)
杉田醫師把胰臟看成人體內極大的腺體,所以先將中醫沒有辭彙可資理解的Klier音譯為「機里爾」,再加上「大」字來標識Al,所以第一個日文譯名為「大機里爾」。
其學生大槻玄澤於1798年創造「肫」字當譯名,後來的宇田川玄真又自創了一個新詞「膵腺」來當譯名,自此之後,日文慣用的譯名才確定下來。
日譯的醫學名詞幾乎都是漢字,中國譯家可直接挪用,因此日產的解剖學名詞於清末民初大量傳入中國,包括「膵腺」,對於中國醫界有不小的影響力。
所以,晚清到民國初年的醫學名詞很混亂,同一個器官可能有好幾個名稱,有西洋的,有東洋的,也有本土版的。
歷史上有多位學者為Pancreas取中文名字,茲將他們發表年代、書名、中文名稱表列於下:
年分 |
姓名 |
書名 |
中文名稱 |
1774 |
杉田玄白 |
解體新書 |
大機里爾 |
1798 |
大槻玄澤 |
重訂解體新書 |
肫 |
1805 |
宇田川玄真 |
醫範提綱 |
膵腺 |
1830 |
王清任 |
醫林改錯 |
胰子、總提 |
1851 |
合信 |
全體新論 |
甜肉 |
1886 |
德貞 |
全體通考 |
胰 |
之後,中國的學術團體與外國傳教士合作,於1916 年成立「醫學名詞審查會」,至 1918 年審查完畢全部的解剖學名詞,再交給北洋政府,其教育部於1924年完成審定,在1927年出版《解剖學名詞彙編》。
當時由官方拍板定案,選擇用「胰」當拉丁文Pancreas的中文譯名,自此結束紛爭,塵埃落定。
回顧醫學的歷史,頗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