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孝文醫師 撰文
2025年07月30日
內科住院醫師期滿3年,通過考試後,取得內科專科醫師執照,接下來有幾個發展的方向。
其中之一是繼續留在醫院當「研究醫師」,接受2至3年的「次專科」的訓練。
可選擇的「次專科」包括:腎臟內科、腸胃內科、心臟內科、胸腔內科、新陳代謝內科、風濕免疫內科、感染科、神經內科、重症科。
待「次專科」訓練完畢之後,再參加甄試。
然而,不同「次專科」的錄取率差距很大。
有個「次專科」很重要,但對年輕的醫生而言是冷門科,每年全台灣的醫院可以訓練40位「研究醫師」,但近年來都不到20人,因此這個「次專科」的甄試通過率接近百分之百。
另外有個「次專科」很熱門,可以做許多專業的檢查,也有自費的空間,考試錄取率又在九成以上,所以住院醫師搶著佔名額。
腎臟內科這個「次專科」呢?
官方從來沒有公布過錄取率,只是傳聞都說在六成左右,也就是每次刷掉四成的考生。
倘若訓練的「研究醫師」考上,腎臟科主任安心,如果徒弟常常落榜,科主任也沒什麼面子。
腎臟科專科甄試都在每年八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
接下去就是爸爸節。
因為腎臟科主任絕大多數是男性,所以有人戲稱會有四成的主任在父親節快樂不起來。
希望本科訓練的「研究醫師」都能金榜題名,也讓科內的老爹分享喜悅!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