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利尿劑的前世今生.jpg

簡孝文醫師 撰文

20250216

 

現代人因為生病而身體積水,古人亦然。

 

早期的歐美醫生用什麼「利尿劑」替患者排除多餘的水分?

 

利尿劑的發展始於1775年,當年英國的William Withering從植物中萃取出Digitalis,這是第一種有效的利尿藥物,只是當時不知道這僅限於對心衰竭造成的水腫有效。

 

1864年,Koshiakoff嘗試用「咖啡因」Caffeine來利尿,他發現有某種程度的效果。

 

1887年,W. von Schroeder研究「可可鹼」 theobromine,這是一種咖啡因的類似物,他發現其在利尿能力和作用持續時間上都超越了咖啡因。

 

1892年,德國的Friedrich Wohler1892年試著用小劑量的「尿素」Urea來治療心衰竭或肝硬化的積水。

 

1896年,德國的Georg Klemperer再接再厲,於1896年使用大劑量「尿素」Urea治療肝硬化病人的腹水,獲得不錯的效果。

 

1919年,奧地利的Alfred Vogl正在念醫科3年級,主治醫師交代他照顧一位梅毒末期的患者,陰錯陽差之下,Vogl使用Merbaphen,出乎意料之外,觀察到這種針劑的有機汞化合物能讓病人排除很多尿。

 

接下來,科學家對有機汞化合物投入研究,製造出多種針劑的成分,其中的佼佼者是1924年上市的Mersalyl,到1950年代有新藥出來之前,Mersalyl始終是利尿劑的首選。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德國有一家企業托拉斯I.G. Farben AG.,旗下也有製藥公司,其研究部門的Gerhard Domagk等人於1931年發現Prontosil這個物質有殺菌效果,幾經研究,知道實際上是Prontosil的代謝物Sulphanilamide才會殺菌。

 

本文在爬梳利尿劑的研發歷史,怎麼好像天外飛了一筆,為什麼要提到一個抗生素?

 

原來待醫界普遍用Sulphanilamide來治療感染後,發現它會抑制腎臟中的酵素Carbonic anhydrase,從而引發利尿的效果。

 

這也是利尿劑開發史上的重要一環。

 

因為,後面的學者接力投入研究,嘗試改變Sulphanilamide的分子結構,就好像替它繁衍後代子孫,科學家藉此想要加強它的利尿效果,同時減少它的副作用。

 

現代醫師開的利尿劑,許多都是Sulphanilamide的衍生物,包括:

1950  Acetazolamide

1950s Ethacrynic acid

1957  Chlorothiazide

1958  Hydrochlorothiazide

1959  Furosemide

1972  Bumetanide

1993  Torsemide

 

尤其是1957開發出來的Chlorothiazide,由MSD製藥公司的Karl BeyerJames SpragueJohn BaerFrederick

Novello共同研發,口服有效,而且少副作用,因此可以長期服用,是利尿劑劃時代的發明。

 

Chlorothiazide這類的藥物打敗有機汞化合物,終結汞在利尿劑市場的霸權時代。

 

時代更迭,後浪推前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孝文醫師 的頭像
    簡孝文醫師

    簡孝文醫師 醫聊網

    簡孝文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