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孝文醫師 撰文
2017年08月07日
=================
慢性腎臟病患者常有貧血,
其中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
包括:
缺乏造血的原料、
腸胃道出血、
月經的量太多,
但是最重要的是缺乏「紅血球生成素」。
在造血的過程當中,
「紅血球生成素」就像是在生產線的副理,
負責現場監督,
如果沒有它們,
生產線就會怠惰,
不能製造出足夠的紅血球。
「紅血球生成素」是一種昂貴的藥物,
如果要由政府買單,
台灣健保署的規定很嚴謹,
下列3個條件都要符合:
第1點、「腎絲球過濾率」要低於15以下,
這個檢驗的英文全名是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台灣用的單位是:毫升/分鐘,
數值高,通常表示腎臟OK,
數值越低,表示腎功能越差,
「低於15以下」是屬於第5期的腎臟病,
或者稱為「末期腎病」及「尿毒症」,
很接近長期洗腎。
如果整體治療成功,
「腎絲球過濾率」爬升到15以上,
則要停止「紅血球生成素」。
第2點、「血色素」要低於9以下,
這個檢驗的英文全名是Hemoglobin,
台灣用的單位是:公克/公升,
用來判斷有沒有貧血,
數值高,沒有貧血,
數值越低,表示貧血越厲害,
「低於9以下」表示有相當程度的貧血,
如果治療成功,
譲血色素爬升到11以上,
健保署不再提供「紅血球生成素」。
第3點、「鐵蛋白」至少要超過100以上,
這個檢驗的英文全名是Ferritin,
台灣用的單位是:微毫克/毫升,
用來判斷身體的鐵質存量夠不夠,
數值高,通常表示鐵質足夠,
數值越低,表示身體缺乏鐵質,
鐵蛋白是製造紅血球的原料之一,
如果沒有足夠的鐵蛋白,
「紅血球生成素」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目前全世界沒有口服的「紅血球生成素」,
只有針劑的型式,
分為肌肉注射或者靜脈注射,
前者造血的效果會比後者多2到3成。
此外,
台灣健保署對劑量也有所限制,
每人每個月最多不能超過2萬單位,
如果醫師開的是5千單位的針,
則每個月不能超過4支,
大約每個星期打1支;
如果是1萬單位的針,
則每個月打2支,
每2個星期打1支;
如果是2萬單位的針,
則每個月只要打1支。
這種造血的效果,
不是一蹴可幾,
需要持續注射,
大約需要1至2個月的時間,
才能看到造血的效果。
救腎的眉角之一就是改善貧血!
如果能把貧血改善,
不只可以改善心臟功能,
也能減輕尿毒的症狀,
還可以打破惡性循環,
讓腎臟不要再繼續沉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