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孝文醫師 撰文
2025年05月06日
日前有位住院病人李先生,年紀70歲,他長期沒將糖尿病控制好,早已是慢性腎臟病第4期,這次因為嚴重貧血而入院。
在病房查房,與李先生討論病情。
簡醫師:
會診腸胃科醫師幫您詳細檢查,發現是胃潰瘍出血導致貧血,經用藥及輸血後,症狀有改善嗎?
李先生:
喘氣比較平順,胃口也進步許多。
簡醫師:
預計近日讓您平安出院。
李先生:
謝謝醫療團隊的診治,此外,我之前常到日本玩,這幾天看到新聞,媒體報導說他們的明仁上皇住院,原因是「心肌缺血」,他跟我一樣都是「缺血」?
簡醫師:
人體中最大條的動脈「主動脈」就像是一條大河,從上游出發之後陸續分出支流,流到右邊腎臟的叫「右腎動脈」,流到肝臟的為「肝動脈」,到達脾臟的則是「脾動脈」,這些支流提供血液給各個器官。
您是因為「貧血」而住院,這指的是全身的血量不足,相當於大河出口的水量就少,因此各支流的水位也偏低,醫學診斷的依據是抽血檢查「血色素」偏低。
而提供血液給心臟的支流稱為「冠狀動脈」,「冠狀動脈」進入心臟後又分為3條小支流。
所謂「心肌缺血」,意指「冠狀動脈」的3條小支流出了問題,大多是動脈硬化阻塞,有時候是動脈痙攣收縮,導致無法將足夠的血液送給心臟的肌肉,所以心臟肌肉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因此稱為心肌「缺血」。
罹患「心肌缺血」的患者不一定有「貧血」,「血色素」不低,也就是說大河及多數支流的水量充沛,但「冠狀動脈」的3條小支流河道狹窄,所以流到小支流沿岸及下游的水量不足。
李先生:
你是腎臟內科醫師,怎麼也懂「心肌缺血」這方面的狀況?
簡醫師:
因為很多腎臟病患者也有心血管的問題,我常常向心臟科醫師請教,他們是專家,教了我許多這方面的知識。